毕业季丨“魅力毕业生”何新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来源:环境学院 作者:环境学院 发布时间:2020-07-13

何新辰,男,汉族,201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专业,20161442工程”学员,曾任河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人力资源部部长、2016级环境2班体育委员。本科期间参与多个科研项目,目前主要服务于国家“十三五”重大水专项子课题:“滨湖城市河网水质提升的水动力指标阈值研究”。已受理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一篇在Journal of HydrologyJCR 1, IF = 4.405)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获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全额奖学金(64109 $/年)博士项目录取。


个人荣誉与奖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大学四年,三年平庸,最后一年,一飞冲天。这不是抽彩票的故事,而是一个本科科研菜鸟入门的真实写照。


规规矩矩,踏踏实实


按照二八定理来划分,大一、大二的我应该就是那前百分之二十的最后一名”。他这么概括自己前些年的生活。大一以来,每天早上起得不早不晚,基本不翘课,作业也按时完成,每周定期去图书馆自习。参加了青协,做了个小干部,偶尔会去做志愿活动,社会工作方面也马马虎虎…既不特别聪明,也不是很勤奋。正常的奖学金也拿了,荣誉称号也拿了,但是像国家奖学金、严恺奖学金那样的重磅奖学金基本靠不上边。在专业里的成绩不是太差,在十几名旁边摇摆,但是离保研同学的成绩还是有差距。大大小小竞赛也都报名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要么没去成,要么没有入围。参加了一个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团队,但是只是一个普通的组员。大一、大二的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差不多先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几乎所有“差不多先生”都有一个共同点:目标不清晰。“努力一下好像也能保研,不行就去考研,出国也还行,如果有很好的工作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自从有一次本着混PU学时的想法参加了出国留学经验讲座,看到了一位13级学姐从大一开始坚持去新街口学德语,最后去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那一次后心理受到了强烈震撼。“我不是特别羡慕她拿到的offer,我嫉妒的是,为什么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去做什么,而我大学都过了一年了,目标还是混乱的”。

从那一次后,他开始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开始思考到底哪一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我发现我喜欢做一些不加分也没有荣誉证书的‘无用功’,计算机二级三级其实只要认真刷题就能通过的考试,他还是花一两个月把知识点看完再去考试;数学建模比赛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没能报上名参赛,但是在建模培训之后,他借了同学的建模课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感兴趣算法的原理及应用学了一遍”。通过和已经在科研岗位上工作的前辈交流的时候,发现这是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质。而且北美的科研、教育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去美国读博士做科研成为了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是美国博士项目不同于硕士项目,录取难度比硕士录取要大好几个数量级。申请人必须要在优秀的标化成绩(GPA, TOFELGRE),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申请人从事“系列性”科学研究。而这个科研是指真实、完整的科研经历,一个充满坎坷的科研经历。而且博士申请比硕士多教授面试这一部分,是否真实的参加了长期的科研,十分钟的谈话就可以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与硕士申请不同,美国的博士申请一般不存在低分无背景录取的现象,每一个offer都是美国的学校和教授仔细考虑后才会发出的。



既然选择了科研,便只顾风雨兼程


大二第一个学期的时候,他就计划加入学院老师的课题组去参加长期、稳定的科研。但是一般老师并不会接受一个没有申报创训,且什么都不会的本科生参与课题。但是幸运的是,王华老师欣赏他的追求并且以硕士的待遇来培养。从那开始,他就开始漫长的科研路,但是这条路并不是非常好走。因为他选择的方向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来研究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行为,大量的编程需求和数学基础,所以几乎花了他接近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基础技能。即使在学会基础技能之后,将idea和研究结果转化成论文又是一个浩大的学习工程。论文完稿后,又要经历漫长的投稿-审稿-拒稿的过程。在托福,GRE屡战屡败,投出的论文稿件一次一次的被退回来的那个时候,一万次质疑自己是不是不该走这条路。父母也在劝我放下科研,去准备考研。但是他本身性格就很好强,不愿意放弃,而且几乎每天王华老师碰到他都会给予他支持与鼓励,坚定了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行。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最终在20203月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而且目前已有两篇英文sci论文在高质量期刊进入二审状态。



一台电脑,一支笔,一篇文献看一天


高质量的研究是需要长期的打磨和积累才能实现的。而阅读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知识来源。初次看英文sci论文,不熟悉的名词和表达、复杂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公式成为了大多数想参与科研的同学的拦路虎。但是不得否认的是,高质量sci论文的研究创新度、深度以及丰富度都远远超过于大部分中文核心期刊,读英文论文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刚开始看英文论文时,他选择了精读3篇高质量论文,打印下来逐字逐句的看。在熟悉了论文结构之后,开始快速浏览略读,不求全知,只需要在五分钟内弄清楚论文的目的、方法以及结果表现即可。

自从学会英文文献阅读之后,科研之路才正式向他打开。每天去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关注的期刊网址更新的文章,晚上睡觉前还要看一下手机里Researcher这款App推送的文献消息。微信里收藏的公众号文章里,一半以上的公众号都是科研机构发出的文献简报。截止目前为止,他的Mendeley(文献管理软件)中不完全统计,已阅读sci论文385篇,中文论文67篇,其中英文已下载精读文献33篇。“学术论文一旦会读了之后,就好像发现了新世界。如果要我选能够在本科期间发表高质量sci论文的主要原因,除了老师教导之外,那就是长期文献的阅读了。”广泛的文献阅读同时也给他在申请美国博士面试的时候提供给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给对方的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斩获了Umass Amherst, NCSURutgers的博士offer,以及Columbia, Gatech, USC等硕士offer





图文来源:何新辰

编辑:吉倩


Copyright © 2013,All Rights Reserved,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邮编:210098    Email:hjxy@hhu.edu.cn   制作维护:嘉硕网络
  [频道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