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流域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题会议在环境学院成功举办

来源:环境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28

 1026日,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流域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题会议在环境学院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环境学院和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主题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杨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杨文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陈求稳、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克锋、清华大学副教授何国建、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杨正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水质与环保中心主任常志兵等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由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沛芳、教务处处长李轶、环境学院院长李一平、副院长陈娟共同主持。

开幕式伊始,中国工程院王超院士强调,面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复杂挑战,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深度交叉,必须充分融合水利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方能构筑坚实的科技支撑。

会议共有11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研究成果,内容涵盖湖泊蓝藻水华治理、国家江河战略、河口咸潮风险防控、水工程生态影响等多个方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作“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水华生消影响”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太湖气候变化与蓝藻水华的耦合/解耦导致蓝藻水华的生消变化,提出了未来蓝藻水华的治理路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作“幸福河导向下的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实践探索”的报告,系统阐释了江河属性特征与国家江河战略,江河保护治理路径与成效以及江河保护治理的蓝图与愿景。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杨芳作“极端干旱下珠江口咸潮风险识别关键技术与防控策略研究”的报告,分析了大湾区供水安全形势与挑战,研发了咸潮风险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明确了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杨文俊作“强弱水驱动下流域生源要素迁移转化机制及生态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从强、弱水动力交互作用及水质生态响应入手构建机理-技术-调控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水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四川大学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克锋作“梯级水库的水温累积效应”的报告,分析了梯级水库建设运行对河流水温的累积效应,以及水温结构变化对鱼类产卵等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水质与环保中心主任常志兵作“丹江口库区及总干渠2025年蓝藻异常增殖原因分析与应对”的报告,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实施人工造峰调度等多项措施,成功处置丹江口水库低水位引发的蓝藻异常增殖事件。

清华大学何国建作“鄱阳湖新水沙情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报告,分析了长江下切与水库调度减弱对鄱阳湖顶托,致使枯水期提前延长与水生态演变,提出科学调度是缓解枯水、维护生态健康的关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陈求稳作“生态水力学-构建水动力学与水生态学的桥梁”的报告,介绍了通过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精准模拟藻类与植被动态,破解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机制,并将关键水动力阈值应用于三峡生态调度,有效提升鱼类资源。

环境学院副院长陈娟作“梯级水电开发河流水生微食物网的构建与响应”的报告,介绍了梯级开发引起的生境变化,导致水生食物网结构简化和营养传递效率降低,为水工程生态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杨正健作“溶气组分对典型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影响初步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湖泊生态健康取决于水体溶气组分,其饱和度直接影响藻类水华,并利用自主研发的新装置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西安理工大学侯精明教授团队王添作“城市水环境全过程模拟与溯源研究”的报告,团队构建了“厂----岸”一体化模型,实现地表与管网水动力-水质双向耦合模拟,支撑城市非点源污染治理。

会议吸引了来自多个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在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对河湖健康机理的认识,也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对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助力守护江河安澜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13,All Rights Reserved,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邮编:210098    Email:hjxy@hhu.edu.cn   制作维护:嘉硕网络
  [频道9]